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藝管人看「春天吶喊」之春天到了,該吶喊嗎?!

文/林佩蓉

我不搖滾,我不是Rocker,我更分不清楚龐克搖滾跟金屬搖滾有何不同,但衝著春吶累積13年的名氣,這樣的活動一定有它迷人之處,所以上週末我決定去墾丁人擠人,在吶喊之餘希望能有新的體驗。第一次參加,也不懂搖滾,所以穿著比基尼的我還是很敬業地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這次的墾丁春天音樂季,三天兩夜的過程令我感觸很深,就藉由「平台說話」跟大家分享這次的心得。

春天吶喊從1995年由Jimi 和Wade發起,一開始希望以「原創搖滾樂」的目的讓所有想演出的樂團有舞台可演出,幾年後受到各方支持,每年四月在墾丁舉行春吶音樂季便是台灣搖滾樂界的共識與期待,多年以來,春吶為墾丁帶來的周邊經濟效益是不容忽視的,但第八年後,陸續有吸毒、嗑藥等負面新聞傳出,媒體過度渲染,加上其他單位嗅到這龐大的商機後也陸續舉辦其他商業活動,這些負面印象漸漸蓋過正面音樂性質的「春天吶喊」,結果,從2007年起內政部介入官方力量,開始以「墾丁春天音樂季」的名稱將所有場次納入,光今年就有八個售票活動,規模最大的分別是春天吶喊、春浪音樂節,其他有海洋音樂祭、台灣嘻哈音樂祭、亞洲搖滾音樂季Funky巧克力派對、春浪恆春電音及TATTOO刺青展等活動,活動地點北至貓鼻頭南至鵝鑾鼻,以前通通擠在六福山莊,造成交通大塞車,這次將活動之間的距離拉大,也是個不錯的考量。

但可惜的是一個時間點只能選擇參加一個活動,所以我選擇了正宗的搖滾音樂季「春天吶喊」,春吶活動範圍很大,幾乎涵蓋整個鵝鸞鼻公園,大致分為藝術市集、主舞台及七個小舞台,現場還有許多贊助廠商設站及其他小活動,主舞台主要邀請知名樂團或者較成熟的地下樂團擔任演出,小舞台便以報名且徵選通過的創作樂團為主。據朋友說今年春吶的參加人數不復以往,我覺得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想站在活動規劃的角度來看這次活動,提出以下幾點觀察及建議:

1.八個活動是否都要擠在同一個周末舉辦?
墾丁觀光產業發展已具一定成熟度,且政府相信藉由音樂季可為墾丁帶入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八個活動都在同個週末舉辦,所有觀光客一湧而入,只能在同一個時間點選擇一項活動參加,如果能將音樂季時間配合春假拉長為一周,平均分配八個活動的日期,或許可增加總門票收入及延長墾丁住房率。

2.節目設計偏離活動宗旨
主舞台及小舞台間的距離可能受限於鵝鸞鼻公園的場地,兩者距離遙遠,小舞台皆是創作型樂團,符合當初舉辦春吶的宗旨,主舞台邀請戴佩妮、張懸或柯有倫等歌手,雖然他們以創作歌手出身,但所創作的音樂類型非創作樂團也非搖滾樂曲風,所以當我看到演出名單後出現一個大問號,這相關性在那兒?還是我忘了update新資訊,原來我愛的戴佩妮也開始走搖滾樂團路線啦?加上主舞台觀眾席區域大,最靠近入口處,群眾幾乎被吸引至主舞台,小舞台區小貓兩、三隻,當主流音樂的吸引力漸漸大過非主流音樂時,主辦單位可思考如何吸引人潮又能保有非主流音樂的目的,或許主舞台及小舞台區的演出時間可錯開,兼顧主流與非主流的呈現。

3.聽覺干擾
小舞台區共有七個舞台同步演出,舞台距離相近,所以當樂團演出一段落時可聽到另一個舞台的演出音樂;此外,距離主舞台旁有個小場地提供群眾跳舞,可能由於搖滾樂可以拿來跳舞的曲風不多,所以這party放的音樂幾乎都是嘻哈歌曲,身為聽眾的我,左耳聽到的是柯有倫的「零」但右耳傳來的卻是黑眼豆豆的「let’s get it started」,這樣的聽覺干擾,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未完,待續。

主舞台



小舞台

2 意見: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