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從四月開始,我們聊藝術節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行銷部經理 / 李惠美


藝術節慶與活動當道,展現文化、結合觀光,或大或小,在不同的時間點充斥著世界各國,而台灣也不遑多讓,舉凡正在進行中的高雄春天藝術節、臺南藝術節,以及二月起至四月為期共42天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確實替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多元的文化色彩。

四月份1510藝文意識小聚場,特地邀請到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行銷部經理-李惠美,擔任本次講師,惠美老師以自身於行銷的經驗與觀點,用輕鬆、分享的態度帶領我們一同討論藝術節綜觀的基本概念、狀況,並介紹數個國際知名、具有特色的活動,進而帶入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規畫以及政策面向。

藝術節的執行可在各種場地,並搭配多樣化的呈現方式,讓參與的觀眾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但其背後究竟根植於何種原因,是傳統的維繫、藝術發展的推動,抑或是吸引觀光客、建立形象?答案是總括的,只是單以每個藝術節來看,著重的核心有所不同,如台北的牯嶺街小劇場,打破從前沉重的歷史背景,以推動前衛劇場活動經營為宗旨,推動著藝術發展;而德國漢堡藝術節,則是替當地建立了形象,但無論是哪種面向,都是需要長期的累積及時間的匯聚。

          而藝術節的策展待看觀眾需求,在此前提下,對觀眾有基礎的了解是重要的一環,根據惠美老師所提供的數據,可得知表演藝術的大宗約是18-25歲的族群、女性觀眾居多,並以公教人員的15%-20%為主要職業別,在這樣的認知下,可推估大專青年、初踏入職場的新鮮人為重要的潛在客層;相較於25-34歲較有經濟基礎的族群,雖然時間彈性小,但消費能力較高,則策展人在規劃上即應針對各個不同的特徵,做完善的整體規劃。

沒有一個場地可以提供所有類型的節目,以南部地區而言,衛武營園區內的281展演空間,由原本軍營修繕保留後轉變為少數的實驗劇場,提供給許多正萌芽且具有獨立風格、創新的表演團隊,讓他們依其理念自由安排舞台的設計或是與觀眾的互動位置;台南的文化中心在一系列的階段性整修計畫下,則擁有了國際性劇場音響的設備,在這樣既定的空間及設備的資源規範下,遴選節目時必須先以場地為出發,配合上實握預算而擇定相對應的演出類型,而演出形式可以售票或索票的、以專業演出或是地方民俗文化等等,大抵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侷限。

以上所提及的是策展所應先準備且了解的基本功課,是整個大環境的平均值以及初步的概念與流程,但在真實執行上隨時會面臨不同的狀況,要如何順應問題的發展找出解決對策,更是存在著許多的困難。以目前台灣的環境而言,專業的場地過少、預算缺口問題、執行人員能力或背景的不相稱、資訊的缺乏、以及對市場的不了解,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持續加強並教育的部分

回過頭來看台灣國際藝術節,2009年開創,今年以「傳承與開拓」為主題,19檔節目,共62場次演出,分別來自12個不同國家、21支團隊的精彩演出,佔了總節目約30%;周邊活動與演出參與民眾共達四十七萬人,並開啟跨國與跨界的製作、拓展了多元文化新思維,確實奠定兩廳院100-102年的工作計畫目標:扎根國內、立足國際、建立經典、營造園區、傳承經驗。

而最後惠美老師談到近期所將面臨的重大改革,由於文建會與新聞局、教育部、研考將於五月二十日整合並升格為文化部,在這之後人力的調度、法規的重新修訂、公文的重建與轉換等,將做全盤調整,而未來文化部的存在是否更加專業、更具期效能?所有藝術節策展的主題都將受到政治文化權力中心所影響,那兩廳院未來的製作將會有多少程度的改變?雖然目前仍是個問號,但卻是值得我們花時間觀察的一個部分,更企盼未來能以創新、完善的新面貌帶給觀眾們撼動人心的藝文饗宴。


0 意見: